奇闻娱乐网

奇闻娱乐网首页

**县2017年精准扶贫产业培育计划

时间:2024-01-01 12:00:17|浏览次数:|

**县2017年精准扶贫产业培育计划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产业脱贫一批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计划。一、思路目标按照“山区草畜、塬面苹果、川台瓜菜、乡村旅游、全县劳务”的产业布局,围绕“155”产业扶贫思路,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增收“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增收技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实现特色产业提供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850元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带动20000贫困人口按期稳定脱贫致富。二、重点任务(一)实现“一个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特色产业提供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50元以上,其中草畜产业提供870元,林果产业提供850元,瓜菜产业提供430元,劳务输转提供1600元,旅游产业提供100元。(二)推广“五种模式”。根据贫困人口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合作方式,通过贫困户自主发展、政府主导推动、经营主体带动、带资入股分红、干部帮扶促动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1.贫困户自主发展模式。鼓励既有产业发展愿望,又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给予精准扶贫贷款、以奖代补项目扶持。2.政府主导推动模式。在政府主导下,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选择经营效益好、信誉度高、覆盖贫困户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涉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经营合作,将涉农财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每年不低于8%的委托投资股权收益给贫困户分红,确保扶贫资金保值增值,帮助贫困户获得资产收入。3.经营主体带动模式。推广“三变”改革,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景区(园区)+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以“产业”为主导,“订单”为联结,“技能”为支撑,由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实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订单购销、优先务工等获得多项收入。推广“牛托所”模式,鼓励贫困户依托经营主体开展托养托管。鼓励贫困户充分利用景区(园区)优势,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载运停车、工艺品制作、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增收脱贫。引导46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扩产延链,辐射基地40万亩,带动农户6.5万户。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30个,家庭农场10户,家庭林场3户,培养致富能人500人。4.带资入股分红模式。推行“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用最简便的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得到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坚持“自愿互利、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筛选出有劳动能力参与企业就业、自愿出资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把精准扶贫贴息贷款通过带资入股分红的形式参与到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中,建立起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和互助合作机制,企业对带资入股贫困户劳动力优先安置就业,并按股金分红。5.干部帮扶促动模式。推行“干部(党员)+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干部(党员)+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鼓励包联干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挥资源、智力、信息和管理优势,以贫困村为载体,依托企业或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经营性、投资性、劳务性和资产收益性等多种收入,实现增收脱贫。(三)实施“五个提升”1.草畜产业巩固提升。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46万头,肉绒羊、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22万头、36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xx万吨。全年完成多年生牧草种植20万亩,青贮玉米秸秆xx万吨。一是中盛农牧扶贫带动。由中盛农牧公司建办湖羊种羊场1处,饲养湖羊种羊10000只以上,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贫困户养殖奖补机制。2017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100万元,推行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规模养殖、贫困户扶持资金入股托养、有条件的贫困户自主养殖三种模式,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带动养殖湖羊4万只以上,确保打好脱贫基础。在“中盛模式”引领下,全县新增新建规模养殖场57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000户,建成规模养殖示范村30个。二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按照“南牛北羊全县肉鸡”的产业布局,建成新城应发平泉大北农、新集王平等20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0个,指导15个养殖场实施好2016年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依托兰州正大公司筹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4个。三是养殖示范村促动。以整体脱贫的方山关山、城关路沟等20个贫困村为主建成规模养殖示范村30个,激励扶持规模养牛、养羊户进行牛棚、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每户年新增基础母羊4只以上或新增基础母牛1头以上,户均肉牛饲养量达到5头以上或肉羊饲养量达到30只以上。每个村至少新增规模养牛、养羊户50户以上,使每个养殖专业村(小区)规模养殖户占到总农户的35%以上。四是示范点引领。建成殷家城北岔等3个秸秆养畜示范点,平泉黄岔等5个紫花苜蓿种植示范点,三岔镇周家庄等4个肉牛养殖示范点,屯字建华、武沟椿岔生猪、屯字太阳蛋鹅、武沟冯俭肉羊养殖示范点。培育建成城关丰台、郭原王沟圈和新城小岘3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点。五是贫困户自主发展。充分利用旧庄老院等一切可以用来养殖的设施,动员贫困户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修建棚圈,重点从扶持和自主购买基础母畜入手,通过贫困户自主养殖、合同托养代养方式,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2.瓜菜产业品质提升。全县以“两川两塬”(茹河、洪河川区,平泉、孟坝塬)瓜菜区域布局为重点,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努力扩大露地瓜菜。全县瓜菜面积达到28.5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xx万吨以上。宣传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户均种植瓜菜2亩。一是设施瓜菜提质增效。以茹河、洪河川区乡镇为重点,安排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中央扶贫专项资金360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生产,年内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1.65万亩。开边、平泉、城关、郭原等乡镇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动员有技术、有实力的能人或合作组织承包示范经营,带动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依托设施瓜菜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户均经营2座设施大棚。二是露地瓜菜扩大规模。以平泉、孟坝两大塬面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特色瓜菜,每个乡镇建办一个百亩瓜菜示范点,全县种植高原夏菜10.6万亩,特色瓜菜16.25万亩。以临泾桃园高原夏菜示范基地为引领,辐射带动群众积极种植甘蓝、大葱、大蒜等。以洪河川区万亩瓜菜示范区为重点,引导群众种植西瓜、籽用南瓜、脱毒马铃薯等,户均种植露地瓜菜2亩以上。依托“忘忧草”系列食品开发强化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校地合作,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黄花菜产品加工研发生产线,提升黄花菜加工水平,推动黄花菜健康稳步发展,新栽黄花菜2万亩,依靠栽植黄花菜脱贫的贫困户户均种植2亩以上。三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在郭原西杨、临泾桃园引进示范瓜菜新优品种30个,新技术10项。3.林果产业品牌提升。在“海升模式”、“居立模式”引领下,全县完成苹果新栽3.9万亩;完成老果园改造1万亩;全县果园优果率达到85%以上,幼园保存率95%以上,实现苹果总产量xx万吨,产值5.02亿元。全县完成苗林结合培育15万亩;完成公益林管护50.95万亩,天然林保护67.34万亩;完成绿化育苗2.5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7000万元以上。一是扶持壮大产业基地。全年贫困户新栽苹果7500亩,发展苗林6.5万亩以上,新育苗木0.3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50万元以上。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56万元,其中296万元用于14800亩苗林结合培育,60万元用于方山乡新建优质花椒园1000亩。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二是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把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天保、生态公益林四大林业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在贫困村、贫困户实施。每乡镇至少建办1处标准化示范园,示范带动贫困户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同时抓好全县13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管理和湿地护林员的选聘工作,实现生态建设脱贫一批的目标。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引进。不断推动中药材、核桃、文冠果、万寿菊、油用牡丹、樱桃、花椒等多元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安排中央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在武沟乡示范种植万寿菊5000亩。四是加大技术帮扶。林果产业培训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安排,加大培训力度,使贫困村每村至少有一名技术骨干,贫困户有1名林果技术明白人,增强务果能力,年内培训贫困户5000人(次)。4.旅游产业突破提升。按照“建设重点景区,打造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和国家、省市加快旅游扶贫工作的要求,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景区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工旅游产品、建办农家乐等,实现旅游业带动3680人脱贫,带动贫困户增收4980万元。一是突出大景区带动。以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支点,有效串联“一驿一城一带”和“三山三寺三池”等景区连片开发,着力打造“茹河川区文化旅游黄金通道和绿色生态观光走廊”,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4a景区、潜夫山3a景区、“三池”3a景区、王符陵园主题景区、民俗文化产业园、胡氏文化产业园、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等7大景区开发建设和第三产业,实现旅游业带动脱贫人数2000多人,带动贫困户增收3000多万元。二是打造休闲旅游美丽乡村。以全县现有的60多家农家乐为基础,按照《茹河川区星级农家乐扶持奖励办法》,大力扶持引导农民发展本土十三花老席、土鸡、土暖锅、饸饹面等特色餐饮。积极培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以屯字建华村万众诚养殖采摘休闲农家乐旅游基地、临泾盛洋等为载体打造田园综合体,引导市民逛农家田、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力争全县年内新建农家乐30家、生态观光基地15家以上。继续打造上肖杨城、屯字天润阳光、平泉洪河川区、郭原王沟圈、武沟渠口、太平枣林、平泉马洼、马渠等8大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拓展文化旅游产品。以开边巧媳妇工艺编制公司、**淑婷香包刺绣艺术品有限公司等全县30多家乡村文化旅游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从事香包、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地毯加工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制作销售,鼓励农民以合作社方式发展黄花菜、苹果、黄酒、羊肉及杏产品等农特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精心打造书画一条街,开发书画、文玩等文化旅游产品,年内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收入2000万元。四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引导农民直接参与景区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开展烹饪厨艺、服务技能、礼仪接待、导游讲解等方面技能培训360人次。5.劳务输转效益提升。各乡镇和县组织、人社、扶贫、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要针对农民“缺技术、缺经验、缺信息、缺门路”等问题,整合培训资源,加强与天津静海区东西协作,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劳动力培训1.15万人,培训村干部1000人、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合作社管理人员700人。通过就地转移就业和向“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唐、新疆、内蒙、宁夏、陕西等地区进行劳务输转,全年输转劳务1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xx亿元。劳务输转全部进行实名制登记,并录入“大就业”系统。通过“十佳返乡创业青年”表彰等活动,积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和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任务。各部门既要统筹规划,又要有效整合资源,聚力推动各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各乡镇要对照精准扶贫到片、到村到户的产业需求,做好扶持措施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和规划设计实施,组织动员贫困农积极发展扶贫产业,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要有1-2项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增收项目,并将贫困村主导产业情况、贫困户到户产业需求清单于7月15日前报县农牧局、扶贫办。(二)强化服务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县农牧、林业、人社、旅游、财政、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要按照各自职能,组织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培训、动物防疫等工作,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采取财政扶持资金倾斜、农业项目资金整合、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互助资金协会扶贫等办法,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聚力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强化督查考核。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精准扶贫产业培育工作的监督、检查、验收和考核,对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到年初有计划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附表:1.**县2017年精准扶贫贫困户产业培育任务分解表2.**县2017年精准扶贫产业培育重点任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