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奇闻娱乐网首页

浅谈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时间:2024-01-09 10:44:04|浏览次数:|

摘要:体育院校由于受专业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就业面较窄,就业难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旨在于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为体育院校学生接受必要的职前教育与体验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用价值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造成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扩招使得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度幅度提高,致使有限的社会就业岗位难以承受,因而,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1]。体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各类体育人才的基地,但是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面较为狭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为体育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社会体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由此引发了对于社会体育发展所需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正是这种就业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为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取向。因此,体育院校应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适应程度,增进其对社会体育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2]。

一、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能力,是由一切有助于学生获取理想就业岗位,并确保其在这一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效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相关因素所组成。对于体育院校学生而言,其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切实把握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有助于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实现有的放矢、确保培养效果的前提条件。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由诸多素质能力综合而成的,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解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也应集中在这三个方面。1.专业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不仅是学习效果的具体体现,同时更是未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确保自我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体院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按照所学的专业可划分为: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人文专业、体育医疗专业、体育传媒专业等诸多种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也各不尽同,但是,由于同属于体育范畴,因而又具有相通性。总体上讲,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是指在切实把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够加以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兼具有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素养与操作技能[3]。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其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占决定性作用,是学生竞争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与“护身符”。2.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学生未来的发展舞台在社会,自身价值的展示在职场,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方能在社会立足,进而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而,加强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必要保障。体育院校学生在毕业后根据其所从事专业的不同会参与体育领域中不同取向的实践活动。在我国体育事业实现发展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对于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确保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的“催化剂”。3.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社会个体基于自主意识的支撑,通过对自身发展潜力进行有效的开发,进而实现自身调整、自我修塑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相对于体育院校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承受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更要面对职场的优胜劣汰,因此,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才能够确保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从容化解矛盾,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因此,自我发展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中的“潜力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提供必要的保障[4]。

二、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目前,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普及,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培养目标正逐步确立与完善。相对于体育院校而言,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其传统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学生在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仅局限于本专业所涉猎的内容。例如,运动训练专业只是强调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领域类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不传授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传媒、体育产业等其他领域知识,因而,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够适合于在运动训练专业领域内从事相关的工作。这种价值取向的单一性,不仅会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还会导致专业自身社会实用价值的降低[5]。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取向。体育院校虽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从其基本属性上看,是高校体育特殊的组成部分,因而实现培养取向的多元化,确立自身社会化发展的目标,是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赋予体育院校的必然诉求。为确保这一新型培养目标的实现,强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为突出的必要性。首先,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体系逐步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保障。其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有助于实现其所掌握的相关体育理论与技能的有机融合,达成相互间的融会贯通,进而有效地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6]。第三,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视为其未来岗位工作的预演,是一种特殊的职前实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实现对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进而形成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专业素质能力。第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熟悉其未来发展的环境,进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这对于学生在未来岗位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五,从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层面来看,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对社会岗位的适应程度,进而在实现自身素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以便于为其从容面对竞争,顺利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7]。

三、社会实践活动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学生素质基础的夯实与专业能力发展。体育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是一种初始状态的专业素质能力。其理论素养有待于进一步内化,其运动的基本技术迫切需要通过实战的体验来达成相互链接与贯通。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及金牌战略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广大体育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例如,运动训练的学生过于专注对自身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相关运动机理与理论的把握;体育传媒专业的学生则过于强调对传媒理论与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发展。这种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学无所用”现象的存在,同时还有碍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而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素质能力体系中所存在的缺失,进而提醒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与调整。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还能够促使学生实现对自身运动能力的社会化转变,形成具有较高适应程度的素质基础与专业能力。2.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形式上的区别,决定了体育院校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其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能力必须要实现社会化转变,进而达成对社会形势的适应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在传统的体育院校教学中,“自我封闭”的发展状态较为明显,“复印式”的教学模式被长期沿用,学生只能对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进行被动地接受,对技能进行千篇一律的模仿。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理论的理解具有狭隘性,对于体育运动实用价值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因此,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会因对所处环境的不适应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下风。而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迁移至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素质能力的不断磨合、填充、调整、整合与优化,构建起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素质能力体系,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周期。3.是学生培养自我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舞台,社会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展示什么样的价值,自我发展能力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于体育院校学生而言,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由此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引导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体育院校学生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激发自身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潜能,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有助于体育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还会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四、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

1.加强与社区体育的联合,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社区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区又承担起社区体育的组织与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受岗位编制的限制,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体育的组织与保障体系尚未建立。通过对影响社会体育发展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人才的匮乏具有根本性,因此积极开发相关的人力资源,有效解决当前社区体育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就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体育院校学生经过较为系统的体育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具有成为社区体育所需人才的潜在优势。因此,加强与社区体育的联合,为体育院校学生创设与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条件,有助于改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2.加强对寒暑假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由于体育院校学生既要学习相关的体育理论,又要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其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这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效地开发与运用寒暑假这一特殊的资源,就成为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保障。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的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与保障机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用以确保对该资源的充分运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一时期的学生应以社会调研为主,大二的学生以参与与体验为主,大三与大四的学生则必须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另外,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引导与督促学生在闲暇时也要深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确保其社会实践行为的连续性。3.打破专业界限,建立综合性实践保障体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多元化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体育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人才匮乏的全新形势,也必须对传统的培养目标做出有效的调整。这就要求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就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打破专业的界限,建立具有综合性功效的实践保障体系,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涉猎本专业之外领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自身素质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拓展其就业范围。4.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强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体育院校教师是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的引导者,更是学生未来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保障者。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确保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强化体育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为获取理想的实践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的教师要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从教学理念、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实现积极自主的更新与变革,以此为确保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理想的实践效果,促进自身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小平,杨淑薇.theresearchofemployabilityintheknowledge-driveneconomy%可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6(9):174-177.

[2]童金莲.浅析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3(22):257,276.

[3]安斗.体育院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育说课面试技巧[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77-80.

[4]牛映雪,鹿国晖.体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0):72-73.

[5]王萍,宋书刚,胡海燕.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74-76.

[6]王珍.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能力提高现状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4.

[7]韩延柏,赵泽霖.群众体育发展对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需求[j].当代体育科技,2014(9):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