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一篇新闻作品必须抓住“四性”,即“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典型性”,才能算是好的新闻作品。
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
新闻作品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知道新近发生一件或一些什么新鲜事,从而让人们通过知晓此新闻,明白什么,受到什么启迪,接受什么教育,引起什么注意事项,以此影响读者的言行。但无论什么事件,有一个致命的要害点,那就是要绝对把握好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只有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这新闻作品才能成立,才能站住脚,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不真实,或真实性不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假新闻,那就糟糕了,轻则会在读者中引起误解,误导人们的视听,造成不良影响。重则如作品严重失实,或作品所指影响全局性,导向性,甚至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等等,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是我们应坚决杜绝的。当然,之所以会出现假新闻,一则作者思想意识不健康,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存心混淆视听,二则作风不深入,不接触实际,不深入调查,不到现场,不接触当事人,道听途说,胡编乱造。导致此类现象发生,与作者的世界观分不开。所以,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必须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足够认识你这新闻作品将要造成的后果,达到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的一致性。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只有肩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树立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而写新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把握新闻作品的真实性。
思想性是新闻作品的灵魂
一篇新闻作品,离不开新近发生的人或事,把事件真相原原本本告诉读者,固然是作者的义务。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这只是就事论事,是作品浅层次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阐述人和事,把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出来,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思想起因是什么?他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他这样做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什么风格,什么风尚?从而让人们重视这篇新闻作品,引起思考,受到启迪,从思想上真正发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才是作品的真正目的。反之,如果就事论事,不从事件中总结与提炼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读者看完了也就完了,很难引发联想,引起深思,那你这新闻作品也只能是初级的,浅层次的,算不得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当然,要真正提炼出思想性,并非想云就云之事,必须得是有思想的作者,才能写出有思想的作品。常见一些新闻作品通过现象而引导读者思考,作品力透纸背,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下功夫,锤炼思想,增长才干,才能为之。
新闻必须得有较强的时间性
新闻姓“新”。之所以叫新闻,就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满足读者的求知感,欲知感,新知感。从而使人们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物,去把握社会走向,去领会时代特征,去预感将要或将会发生的事,从而引起自己的联想、深思,去影响自己的行为。如果在时间上不新,即旧闻,就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不了读者欲知兴趣,你今天的新闻因不新而无读者,就会徒劳无功。
典型性即新闻作品的指导性,引导性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新鲜事,新闻报导不可能也无必要事无巨细地一概收录进新闻作品中。它必须具备典型性,有典型意见,值得报导,值得关注,值得传播。这里突出地要把握好两“性”,即指导性与引导性。新闻作品必须吃透两头,即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带有指导性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它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工作实践的灯塔,是指引人们前进的航向,如果偏离了这个航向,就会引起误导,写了还不如不写。必须恰当地以党的方针政策作统领、作指导,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正确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即根据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作品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还必须认真领会上级意图,把各级党和政府认真、准确、全面社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在新闻作品中努力体现,做到不偏不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学习,深刻领会,具备应有的政策知识。很难相信一个不了解,不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作者会写出符合上级要求的新闻作品。吃透下情,即真实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把人民群众在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进行社会实践的做法加以认真总结,是新闻作者吃透下情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倾听人民呼声,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心实意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体察人民群众的真实疾苦,反应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从而做到下情上达,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桥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础工作和基本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手中笔才会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写出的新闻才会使他们满意,在做好这两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典型性的原则就有了根据,作品才能左右逢源,使读者满意。
沁水县广播电视局 邵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