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财政:汉语词汇财政: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国教育财政支出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4篇
中国近年教育行业财政支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已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4%。据悉,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之下,美国2007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4%。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国人是应当为我国大比例投资教育的大方拨款之举感到自豪心安;抑或私下狐疑,缘何教育支出的正差距却引致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的负差距?的确,大比例的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情况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论证一下身居第一要位的教育支出对于改善民生的效果。有以下事例可供参考:根据零点公司2006年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道“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此项数据来看,国家的“大手笔”教育支出似乎并没有令国民受益良多。虽然调查年份距今已四年,但结果极具参考价值——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教育,为何纳税人依旧辛苦地为教育买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教育投入方向的严重失衡——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不足。早在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指出“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这无疑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明智之举。但近年来,大量优良的行业技校因经费问题而面临关闭。继续经营的技校也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财政拨款不足而无法确保教育的“硬件设施”,造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下降。可见,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使国民教育投入方向均衡化是我国财政支出应采取的大方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而行业技工的劳动市场却严重供不应求。如果加大技校的财政拨款,保证技校的办学质量,那么,合格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前途无疑是有保证的,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这种方法类似于将一批潜在的三本或专科学生流引向行业技校,当然前提是技校的条件过硬。同时,技校相对于大部分三本及专科院校而言,具有学费低、学时短、收效快的特点,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后,可以找到收入稳定的工作,帮助改善家境——这对于贫困人群意义重大。因而,对于贫困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技校或许比仅仅发一张所谓文凭的三本、专科院校更有价值。因此,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支出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
其次,我对于教育财政支出的微观层面有一些建议。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每年都会给予各地区的中小学一笔不菲的财政拨款。可是对于当今的中、高考体制,应试教育仍是教育模式的主导,这一问题在中小城市尤为明显。第一,这表现为只重书本,忽视实验。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笔实验款额,然而,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省去“繁文缛节”,大部分学校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项目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能省则省。有时实验器具残缺,有时试验时间严重滞后,有时干脆删减实验内容……这种忽略实验的做法使得学生只会答题,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第二,表现为全力学习,体质低下。很多学校大力购置体育器械而学生却根本无从用起。往往最后价值不菲的体育器械日益折旧,最终淘汰。可见,国家应加强素质教育的监管力度,严格检查学校的实验进度,实验情况,严格杜绝“实验经费”的“打水漂”或挪用行为;同时,应将“丰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提上日程,严肃处理“体育器械的面子工程”。学校应保证国家的每一分财政拨款都为学生所用,让纳税人的钱惠及纳税人的子女,不能让“素质教育”沦为空谈。
综上即为我对于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的见解:宏观上,均衡国民教育的投入方向,增加行业技校的财政拨款;微观上,严格监管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执行力度。确保财政拨款确实起到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民生状况的作用,这样的财政拨款,才是于国、于民有意义的支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
(三)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二)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的要求,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三)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各地区要加强收入征管,依法足额征收,不得随意减免。落实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规定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四、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一是积极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项目,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好相关重大项目。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调整优化各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
(二)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三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权划分,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五是要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着力做好教育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地区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相关工作。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各级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加大各省(区、市)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的统筹责任,防止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分布状况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强监测分析。各地区要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的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指标,对各省(区、市)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评价分析,适时将分析结果报告国务院,并作为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中国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请审议的《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拟安排2093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拟安排972亿元,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拟安排75亿元。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预期指标计算,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报告还介绍说,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增长16.4%。今年将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
报告介绍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安排资金256.8亿元,增长91.7%。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补助206.97亿元。推进“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安排资金1352.5亿元,增长24%。
五、最能突显体制变化的三级教育之一—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财政经济体制的变革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变化
1、“两级财政、分级包干、分级管理”的体制时期(1980-1984年)
2、“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分税制背景下“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94-2000年)
4、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的体制时期(2001-2005年)
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时期(2006-至今)
五、基于公平与效率角度对财政教育支出数据模型分析(具体模型还未确定也许会加入规模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20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图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持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系数若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该系数是最大值,超过了3.5,此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值,其值低于1,之后缓慢上升,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0年相对于2009年而言,下降幅度大,但是之后又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图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始终大于10%,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始终是较大的。从1999年到2004年是处于下降的,自2005年开始,则是缓慢上升,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高过50%,说明GDP增长的一半用于财政支出,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又是上升的态势。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波动态势,但是,增长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并且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绝对增长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亿元、5 252.82亿元、7 110.91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万亿元以上。从增长率看,虽然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但财政收入增长率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的22.47%提高到32.36%,提升近10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从2006年的18.62%提高到26.08%,此后,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不断上升。这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调动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理所应当,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国家、政府满足这些需求。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致城市的拥挤和较强的外部性,从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引致更多的财政支出。
(四)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政府部门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其天生具有不断扩大支出的需求,政府具有有一定的垄断性、官僚性以及非市场性,政府的各项行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容易扩大支出而难以精简收缩;此外政府体制仍沿用传统的科层结构的官僚体制,层次分明,规章制度严格,很难引入竞争机制,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引致支出的膨胀。
此外,政府机构具有膨胀性,无论政府工作增加与否,或根本没有任何工作,政府机构人员数总是按同一速度增加。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双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机构的扩大必将更多地占用资源,而且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增加,同时膨胀的机构本身容易产生低效率,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第三,政府机关公务员有扩大支出的动机。政府机关人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出于享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的目的,或者是出于追求政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政府层级过多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的膨胀。我国政府多达五级,政府层级每增加一级,必然增加相应的行政管理经费,同时层级过多,必然增加交易费用,并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难以完全对应,即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又导致支出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相应扩张。
(五)预算管理方式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增量预算,即预算年度财政支出在上年财政支出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一般是增加一定的比例,这种预算方式,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虽然,经过多次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我国也尝试零基预算,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实际预算中仍主要遵从增量预算理念。
(六)贫富差距的扩大
马斯格雷夫认为,如果政府旨在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那么随着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转移支付的绝对值会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增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支出,同时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岗面临生活困境、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的无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推动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
四、对我国财政支出趋势的合理判断
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会有所放缓,并且财政支出重点将会有所改变,具体如下:
1、为维护国家政权、主权完整、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对于行政管理与国防的支出仍旧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2、为了促使整个社会有较高层次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以及促进外部效应巨大的公共事业进步,国家将会在社会保障、科技、卫生、文化、医疗、扶贫等方面加大财政支出;
3、对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会增大,例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4、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国家对宏观经济还应有必要的控制,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五、如何应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1.、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以此作为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分工范围。一方面政府坚决从私人商品提供领域退出,专注于公共商品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必须把市场经济下本应属于财政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责承担起来,彻底解决“政府办企业”和“企业办社会”的双重错位,实现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合理归位。
2、转变理财思路。政府理财思路必须转到“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理财思想轨道上来。这里的“以支定收”并不是“量入为出”的简单倒置——“量出为入”,而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以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来确定政府职责,由政府职责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由财政支出规模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这里的“支”是由社会公众的代表——各级人大审议批准通过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客观的合理的社会公共需要规模相适应的政府实际支出,而不是政府部门自身确定的随意性的支出。这里的“收”是通过民主化、法治化的财政收入制度严格界定了的规范性收入,而非政府部门自身随意把握的收入。
3、拓展和优化组合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式。公共商品提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应由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也不限于传统的财政全额拨款、建立国有企业和事业机构等少数几种方式,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应是根据不同事务的重要性及性质、公共商品的外溢性程度、政府所要达成的政策目标以及财政资源约束状况等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或将多种方式优化组合,以取得政府活动及财政支出的高效率。
4、建立适度的公共支出规模控制制度,适度提高公共支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政府支出规模,提高公共支出规模至合理区间。这就要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取消制度外收支,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提高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进而提高公共支出规模合理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规模降下来。
5、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支出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应重点用于政府应当而且有能力做好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上,财政支出应优先保证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对准公共商品(或混合公共商品)尽可能采取民间部门提供政府资助方式。
6、废除公共支出资金分配中长期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可得到的公共支出资金。根据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性质,分别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资金的依据,优化各个政府部门支出结构,有效抑制各政府部门经费的不断膨胀,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率。
7、强化财政支出的法治化,实施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监管。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支出计划安排财政支出,违反预算支出计划的财政支出都属非法支出,应严加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轻则失去官位,重则承受牢狱之苦。其次,财政部门要被强力授权,使其能够及时阻止财政支出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财政部门一旦发现各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中的违法行为,即可立即停止对该部门的拨款,同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政府及人大,给予追究该部门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只有对违法行为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财政部门才能够恢复对该部门的拨款。如果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发现政府各部门的违法财政支出行为,财政部门也要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国家应该从社会发展的现况以及发展目标,规划财政支出的规模以及结构,切实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将每一笔支出用到该用的地方,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争取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及政策调整
郭彬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随着"科学兴国"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仍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简要研究了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了教育财政支出总量、所占GDP比例、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加快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发挥教育在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101-102)
【关键词】教育;财政支出;资源分配;教育经费
【作者】郭彬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5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及政策调整 [J], 郭彬[1]
2.“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布—15地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J],
3.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J], 毛建青; 谢玲霞
4.财政支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作用 [J], 胡柳俊
5.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分析及政策建议 [C], 张青; 潘爱建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20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图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持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系数若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该系数是最大值,超过了,此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值,其值低于1,之后缓慢上升,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0年相对于2009年而言,下降幅度大,但是之后又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图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始终大于10%,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始终是较大的。从1999年到2004年是处于下降的,自2005年开始,则是缓慢上升,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高过50%,说明GDP增长的一半用于财政支出,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又是上升的态势。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波动态势,但是,增长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并且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绝对增长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亿元、5 亿元、7 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万亿元以上。从增长率看,虽然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但财政收入增长率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的%提高到%,提升近10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从2006年的%提高到%,此后,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不断上升。这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调动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理所应当,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国家、政府满足这些需求。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致城市的拥挤和较强的外部性,从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引致更多的财政支出。
(四)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政府部门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其天生具有不断扩大支出的需求,政府具有有一定的垄断性、官僚性以及非市场性,政府的各项行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容易扩大支出而难以精简收缩;此外政府体制仍沿用传统的科层结构的官僚体制,层次分明,规章制度严格,很难引入竞争机制,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引致支出的膨胀。
此外,政府机构具有膨胀性,无论政府工作增加与否,或根本没有任何工作,政府机构人员数总是按同一速度增加。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双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机构的扩大必将更多地占用资源,而且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增加,同时膨胀的机构本身容易产生低效率,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第三,政府机关公务员有扩大支出的动机。政府机关人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出于享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的目的,或者是出于追求政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政府层级过多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的膨胀。我国政府多达五级,政府层级每增加一级,必然增加相应的行政管理经费,同时层级过多,必然增加交易费用,并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难以完全对应,即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又导致支出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相应扩张。
(五)预算管理方式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增量预算,即预算年度财政支出在上年财政支出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一般是增加一定的比例,这种预算方式,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虽然,经过多次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我国也尝试零基预算,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实际预算中仍主要遵从增量预算理念。
(六)贫富差距的扩大
马斯格雷夫认为,如果政府旨在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那么随着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转移支付的绝对值会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增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支出,同时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岗面临生活困境、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的无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推动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
四、对我国财政支出趋势的合理判断
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会有所放缓,并且财政支出重点将会有所改变,具体如下:
1、为维护国家政权、主权完整、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对于行政管理与国防的支出仍旧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2、为了促使整个社会有较高层次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以及促进外部效应巨大的公共事业进步,国家将会在社会保障、科技、卫生、文化、医疗、扶贫等方面加大财政支出;
3、对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会增大,例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4、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国家对宏观经济还应有必要的控制,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五、如何应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1.、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以此作为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分工范围。一方面政府坚决从私人商品提供领域退出,专注于公共商品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必须把市场经济下本应属于财政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责承担起来,彻底解决“政府办企业”和“企业办社会”的双重错位,实现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合理归位。
2、转变理财思路。政府理财思路必须转到“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理财思想轨道上来。这里的“以支定收”并不是“量入为出”的简单倒置——“量出为入”,而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以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来确定政府职责,由政府职责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由财政支出规模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这里的“支”是由社会公众的代表——各级人大审议批准通过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客观的合理的社会公共需要规模相适应的政府实际支出,而不是政府部门自身确定的随意性的支出。这里的“收”是通过民主化、法治化的财政收入制度严格界定了的规范性收入,而非政府部门自身随意把握的收入。
3、拓展和优化组合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式。公共商品提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应由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也不限于传统的财政全额拨款、建立国有企业和事业机构等少数几种方式,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应是根据不同事务的重要性及性质、公共商品的外溢性程度、政府所要达成的政策目标以及财政资源约束状况等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或将多种方式优化组合,以取得政府活动及财政支出的高效率。
4、建立适度的公共支出规模控制制度,适度提高公共支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政府支出规模,提高公共支出规模至合理区间。这就要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取消制度外收支,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提高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进而提高公共支出规模合理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规模降下来。
5、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支出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应重点用于政府应当而且有能力做好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上,财政支出应优先保证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对准公共商品(或混合公共商品)尽可能采取民间部门提供政府资助方式。
6、废除公共支出资金分配中长期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可得到的公共支出资金。根据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性质,分别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资金的依据,优化各个政府部门支出结构,有效抑制各政府部门经费的不断膨胀,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率。
7、强化财政支出的法治化,实施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监管。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支出计划安排财政支出,违反预算支出计划的财政支出都属非法支出,应严加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轻则失去官位,重则承受牢狱之苦。其次,财政部门要被强力授权,使其能够及时阻止财政支出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财政部门一旦发现各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中的违法行为,即可立即停止对该部门的拨款,同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政府及人大,给予追究该部门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只有对违法行为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财政部门才能够恢复对该部门的拨款。如果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发现政府各部门的违法财政支出行为,财政部门也要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国家应该从社会发展的现况以及发展目标,规划财政支出的规模以及结构,切实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将每一笔支出用到该用的地方,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争取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