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近年来,柞水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秦岭中央公园和省市打造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的机遇,以创建国家旅游强县和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按照多元化投入、集群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品牌化经营、整体化促销的工作理念,着力实施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旅游强县,在陕西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县评选中名列榜首,先后荣获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3358万元,创社会效益xx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7倍、15倍和51倍,旅游业总收入在全县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0.5%上升到28%;今年截止5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110.1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780万元,社会效益xx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18.3%、113%,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了富民强县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该县把旅游兴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把旅游开发作为促进三大产业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举全县之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明晰思路,完善旅游格局。确立了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的开发理念;明确了游憩颐情、康体养生、购物消费、异地养老四大功能定位;规划了三廊六区九点产业布局,形成了穿越世界长隧、领略牛背风光、徒步秦楚古道、欣赏溶洞奇景、感受古镇风情、品位柞水渔鼓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出了建设西安居民自驾游首先地,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陕西旅游名县,打造全国旅游强县的三步走战略,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奋力在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旅游商品、特色文化等方面谋求突破,推动旅游产业迅速崛起。目前,以乾佑河生态景观带为轴线,牛背梁、县城、溶洞、凤凰古镇四大板块相互支撑,设施完备、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加快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在生态旅游资源相对密集的营盘镇,设立了营盘生态旅游产业园,着力打造承载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的聚集平台。截止目前,园区共引进涉游项目32个,总投资达30多亿元。升级改造了柞水溶洞,完善了凤凰古镇旅游设施,建成了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和九天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景区景点,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荣获陕西十大最具魅力旅游景区,柞水溶洞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和3a级景区,牛背梁和溶洞景区入围中国最美潜力景区排行榜,凤凰古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建成了西北首家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谷山庄、四星级禹龙晟昇大酒店,三星级新世纪大酒店和溶洞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集群点6个,评定星级农家乐123个。麓苑国际大酒店、安德鲁西亚休闲度假区即将建成,盘龙植物观赏园、秦岭国际狩猎场等旅游配套项目快速推进。营盘镇、凤凰镇创建为省级旅游名镇,东甘沟、凤镇街、朱家湾和明星等4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县景区景点接待容量达到3万人次,宾馆饭店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次,农家乐接待能力达到1.5万人次。
(三)强化宣传,开拓客源市场。拍摄了《中华情·诗意杜鹃》牛背梁宣传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常年在陕西电视台、《西北旅游》和《行游天下》播报柞水风光宣传片,与凤凰网、西部网、华商网等知名网站合作,发布旅游信息5000余条,在北京制作大型灯箱广告2面,在西安制作车体广告630辆,在咸阳机场高速公路、西柞高速公路、西安主要街道、县内各大景区及交通沿线,设置柞水旅游广告、电子屏幕、交通标示牌等180面,并在县内外免费发放大型宣传光碟、画册3万余册(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柞水旅游。借助西洽会、西安世园会、西部旅游博览会、秦岭生态旅游节等重大节会平台,利用陕西省诗词协会采风、名山与大海的对话、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农家乐厨艺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等活动,积极开展宣传营销,不断拓宽旅游影响面。先后与200余家旅游销售商签订了合作协议,牛背梁森林公园、柞水溶洞等景区进入了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精品旅游线路,柞水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挖掘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深入发掘柞水楚文化、原生态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结合,让游客体验村庄和谐美、民居特色美、田园诗意美、山民纯朴美。柞水渔鼓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大型渔鼓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先后在陕西民俗文化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演出13次,获得广泛好评。对凤凰古镇148户古民居进行了修复,保存了原始风貌。将地方文化、民俗民风融入饮食中,推出了八大件、十三花、三台席等系列菜,倍受食客认可。积极参加陕西省金秋旅游节宣传口号和旅游金曲征集活动,终南首邑,山水画廊和《放歌牛背梁》分别荣获陕西十佳旅游口号和经典旅游歌曲称号。组织了百名画家走进柞水、艺术家走进柞水采风活动,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柞水知名度不断提升。
(五)丰富商品,满足消费需求。立足柞水丰富的土特、林特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开发旅游纪念品200余种,初步实现了小物品代表大形象、小工艺展示大文化、小产品推进大产业的目标。推出了柞水核桃、腊肉、香椿、土鸡蛋等系列绿色无公害食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1个、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3个,柞水核桃、黑木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柞水豆腐干等旅游商品连续六年在全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农高会获奖。发动民间艺人批量加工传统手工艺制品,先后推出柞水十字绣字画、凤镇竹编、曹坪柳编、下梁手工布鞋等20余种手工艺纪念品,深受游客喜爱。开发了宝石、铁艺、根雕、乾佑石及水晶制品等10多种特色鲜明的旅游工艺品。2011年,柞水各类旅游商品销量达600余万件,销售额过亿元,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环境。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县政协主席及四套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的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分别在营盘、石瓮、凤镇等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镇设立了景区管委会,强化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编制了柞水县旅游总体规划——《西安第二生活区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旅游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提高旅游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培训15000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扰乱旅游市场和秩序的行为。健全投诉机制,设立咨询投诉热线,累计答复旅游咨询3万余条,处理游客投诉事件10余件,游客满意率达100%,整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该县旅游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景区功能欠缺。旅游开发缺乏深度,景点开发相对滞后,特色不浓、看点不多。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二是旅游要素不全。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娱乐、购物环节薄弱,地方特色不明显,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单一,综合效益不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开发基础性投资以政府为主导,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力度不够大,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旅游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和风险大等弊端,导致旅游建设资金筹措和融资难,影响了配套设施建设速度。四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专业旅游人才不稳定,导游队伍整体水平低,知识面窄,不能满足游客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制约了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建议与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在营盘、石瓮、凤凰等空间板块形成自然生态、地质奇观、历史文化古镇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几大特色板块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塑造秦岭美邑.生态柞水县域旅游品牌。通过建立三大产品体系,成功打造柞水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线路,从而树立柞水旅游整体形象。
(二)加强功能建设。围绕景区吸引力所带来的游客数量配套建设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形成住宿设施、交通设施、问询设施等相关产业。一是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采取点—线—面—网的发展模式,通过交通等方式将散落的旅游节点(景点)串连成线,通过点线结合,形成具有独特主题的片区(即面),提升景区综合吸引力。二是创新旅游住宿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先布局体系和档次结构,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引入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主题酒店,增设野外宿营地等特色休息区,强化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住在柞水。三是加强旅游餐饮开发。不断挖掘和打造地域饮食特色,建设营盘镇朱家湾村、石瓮镇石瓮村和东甘沟村、凤凰镇凤街村三个农家乐集群,完善推广岭南蒸碗子、柞水十三花、凤镇八大件子等传统特色菜系。加强特色小吃、景区餐饮卫生和环境管理工作,发展既保留民族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餐饮理念的柞水特色餐饮业。四是丰富旅游购物产品。引导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开发一批凸显文化特色、制作工艺优良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避免强拉强卖和无序竞争。五是打造旅游娱乐项目。结合景区或地方文化、习俗开发参与性、互动性强的休闲体验项目和主题晚会,丰富景区文化休闲内涵。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编导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厚重历史、多元文化、声光电俱佳、引人入胜的大型实景演出,打造柞水旅游文化品牌。
(三)突出产业融合。针对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在强调其他部门对发展旅游产业支持的同时,更加突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第一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第二产业围绕旅游出产品,第三产业围绕旅游搞服务,城市建设围绕旅游创环境的大产业格局。一是融合文化。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资源,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包装,使文化旅游产品真正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事物,柞水旅游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二是融合休闲。在继续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把工作推动中心放在如何改善景区和周边休闲环境、规划休闲设施、创新休闲形态方面,全方位地对旅游线路进行休闲化改造,积极争取《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等国家标准化的优先试点。三是融合养生。以文化养生、中药养生、山地养生、富氧养生、养老养生等养生旅游模式为主,以高质量的自然环境、高水平的养生保健项目、人性化全程养生服务以及和谐的养生氛围为基础,以深厚的养生文化内涵为底蕴,融合先进的当代养生技术,打造养生旅游目的地。
(四)优化旅游环境。着力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氛围,为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秦岭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和乾佑河流域重要水源地等实行强制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林业五乱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城市绿化、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加强民居建筑环境建设。大力开展以拆除五废(废猪圈、废厕所、废灶房、废墙体、废柴棚),治理五堆(柴堆、草堆、粪堆、土堆、垃圾堆),实现五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院落美化、生活文明化)为主的环境整洁工程,不断优化民居环境。三是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从文明礼仪、旅游基础知识、讲普通话等方面着手,举办导游、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出租车司机等培训活动,提升整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客宰客、黑车黑导、非法甩团等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行为,规范旅游市场;推动旅游安全管理常态化,加强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旅游交通道路等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确保旅游安全。
(五)培育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旅工程,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尤其重视文化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等复合型人才和能歌善舞、掌握多种语言的导游人才培养,为柞水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深挖内部潜力,培养对全县旅游资源禀赋特别熟悉或文化渊源深刻了解的专家学者、乡土文化能人,注重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大院校、文物部门、文化传媒、旅游企业等专业人士开展旅游学术研究和交流,支持大专院校在柞水设立旅游研究基地,形成人才高地。
(六)强化宣传营销。启动旅游宣传六个一工程,即拍摄一部柞水生态旅游形象宣传片(20秒内);编制一本柞水旅游(自由行)手册;制作一套精美的柞水旅游宣传名片;开发一套特色鲜明的柞水旅游商品;打造一台以柞水渔鼓、山歌为主要形式的演艺节目;创建一个以宣传柞水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地方电视台频道。以车站、机场、景区、酒店等为重点,加强报刊、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实现柞水旅游信息宣传全覆盖。依托强势媒体,拓宽对外宣传交流,大力推介柞水旅游整体形象,积极推动柞水旅游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进行市场运作,邀请国内顶级文化策划机构,设计包装主题文化旅游宣传活动,高层次举办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引起社会各界争鸣,放大柞水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