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传递温暖,砥砺前行:王婧的战疫事迹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于1月31日正式开通,平台全天24小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支持服务。平台特别面向以下三类人群提供精准心理援助——湖北省及武汉市防疫工作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员。此外,普通老百姓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倾诉心声、得到帮助。
在平台发展的背后,有一群热爱心理学、关切民生国情的心理学学子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心理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王婧就是其中之一。
初出茅庐
在学院心理援助热线开通之初,王婧便积极报名参加工作。当时,她接触到学院招募咨询师的相关信息之后,就立即报名。接受采访时,她说道:“加入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契机是学院招募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们参与工作,并且自己也真的想为被疫情影响的人们做点什么。”
平台开通之初虽面临咨询师不足的情况,但即使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悉心的学习之后才能上岗工作。被排班接咨询之前,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王婧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想要帮到被疫情影响的人们,除了专业知识,了解到来访者可能会问到送医就诊的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王婧事先储备了一些医学知识,也不断积累医疗资源讯息,希望可以给来电者准确、安心的回复,做疫情下一粒渺小的定心丸便是她的初衷。
在2月24日,华师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平台开始招募更多专业的咨询师和督导师,也得到了广大咨询师群体的积极响应。热线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工作量随之剧增。此时,王婧的角色也有了转变,她说,之前只要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好,成为咨询过程管理组的组长后,在很多方面,自己确实也面临了新的挑战。而身份的转变和工作量的增加,曾让她一度不适应,但从不适应到适应到得心应手的过程中,因为有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自己成长飞快,也乐在其中。
在采访中,她说,工作之初,自己是不习惯晚睡的,但是有时候工作忙起来,总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有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刚刚睡下又得起床跟进度。在她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也说道: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强烈的新鲜感让自己每天美滋滋的,但也会在长时间的巨大工作强度下,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一度崩溃想哭。
渐入佳境
不过,在忙碌紧张的工作过程中,总有点点光亮和温暖鼓励她一路走下去。
工作之初,她很幸运地遇到了暖心的师姐,在师姐的带领和陪伴中她学习到了很多。和师姐的交流总能给她很多启发和温暖。在优秀的人身边,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地奔向优秀。在热线工作中,开始彼此还不熟悉的同事总会互相鼓励打气,在每个工作的深夜,哪怕彼此并不相熟,也能感受到有人在陪着你。她说,这是一种奇妙的经历,从来没想过,陌生人的陪伴也可以这般亲密,让人安心。每每看到同事们顶着压力熬着夜,她说自己也被激励了,大家都在默默燃烧,为每个夜晚增添些许光亮。
在谈到要感谢的人的时候,她说,“幸运”是她工作以来最深的体会。她遇到了很多耐心且温暖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她看来,他们每个人都闪着光。工作中,与王婧交往最多的老师是朱旭老师、夏勉老师、吴才智老师、任志洪老师、张婷老师、张衍老师等,他们确实给了她力量。有时,江老师会来参与工作会议,他亲切有力的口吻,也会鼓励到每一个工作成员。在工作中,有时候,因为突如其来的任务,各个老师和同学们工作任务都很重。工作组负责老师是朱旭老师,她说朱老师虽然忙,但是组里成员的付出朱老师都看在眼里。在工作会议上,他会对同学们的工作精神表示赞许,并想办法帮同学们减负。平台工作组的每一个老师都十分辛苦,他们不仅洞察细节,同时也兼顾大局,又做到了对同学们的体贴温暖,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都感染到了一同工作的成员。此外,王婧也时不时从丹阳和春晓师姐那里取经,慢慢学会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她说,自己是幸运的,一同工作的小组成员,每一个人都从不抱怨,还有默默付出的小组长们,大家都在相互理解对方,尽力把自己工作做到位,不给别人添麻烦。
阔步向前
目前,心理援助热线已经进行到第二期,并将持续进行下去。平台将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大众提供一个倾诉的小角落。此外,在咨询师们反馈的数据中发现,疫情下来电者主要问题集中在情绪问题、学业问题、亲子关系、恋爱关系等。来电者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焦虑、睡眠问题、压力骤增、身心俱疲等。这些发现,可以为心理学工作者日后的调查和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采访过程中,王婧说这次工作经历让她切实体会到心理咨询的确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强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与王婧一样的很多工作成员,他们的抗疫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了许许多多受疫情影响的人们,给他们带去了温暖。王婧说,她是幸运的,她感受到了帮助别人这件事背后的意义,也接收到了来自身边的温暖,所以才会有能量去温暖他人,去传递温暖。
在未来的日子里,温暖的接力不会停止,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