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问题始终居于首位。今年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决胜之年,也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之年,抓好“稳就业、保就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尤为关键、更为迫切。
(一)
受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影响,全社会劳动力需求下降与结构性用工短缺交织,就业压力更加凸显。
从全国整体形势看,作为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稳就业原本就有不少难题,加之受疫情影响,形势更为复杂严峻。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已连续7年保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其中每年第一季度占到全年总量的24%以上,而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下降29.3%,城镇调查失业率5.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1月份和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尽管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但就业人员规模仍比1月份下降6%以上,约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比较大,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和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9亿人、一季度有50%以上人员未外出务工。
从我省就业动态看,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8%,失业人员再就业2.7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8%,城镇登记失业率3.5%、虽然同比降低0.45个百分点,但也存在申请登记人数较少及隐性失业等问题,特别是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7元、同比下降4.8%,这也是多年来未有情况。
从大庆实际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04人、同比下降52.3%,完成省定年度任务指标(2.6万人)的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1.8%、增速10年最低,也直接反映出居民就业和增收困难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用工需求总量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寒冬”,虽然制造业复工复产比较及时,但订单减少、开工不足,规上企业产能释放率只有81%,而服务业复商复市时间较晚,因客流锐减、资金紧张,岗位需求大幅收紧,目前仅有677家企业在就业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人员跨地域流动不畅,劳动力市场大范围重新匹配,本地企业主要缺口工种为专技、销售和经管人员,一些高技术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求人倍率)达到2.4以上,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企业稳岗压力上升,住宿餐饮、文娱旅游、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阵地,用工量占到全市50%左右,但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且以中小微企业居多、抗风险能力弱,有的甚至复业不营业、复业不盈利,如果短期内生产经营不能好转,存在降薪裁员甚至破产关闭等不确定性。重点群体就业困难,驻庆高校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约1.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不足两成;农民工外出务工减少,既有疫情防控下的安全考虑,也存在“不好找活儿”的现实困难,全市有近30万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一季度有5万多人没有外出,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22亿元、同比下降22.3%。
(二)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效,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困难压力下保持平稳局面具有现实基础和条件。
疫情发生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成立稳就业工作专班,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着力保存量、拓增量、畅供需,稳就业取得积极进展。落实援企惠企政策,精准实施“免、降、缓、返、补”政策,为1947户企业新增贷款xx亿元,为793户企业办理延期贷款xx亿元,为3366家中小企业减免房租、税费xx亿元,阶段性减免2至4月份三项社会保险费xx亿元、惠及职工20.8万人,返还失业保险和发放稳岗补贴xx亿元、惠及职工5.9万人。保障复工复产用工,抽调85名“人社服务专员”深入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开展“面对面、零距离”服务,452家规上企业复工451家,复工率、上岗率分别达到99.8%和99.9%,396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复业、返岗率为99.7%,10.79万户个体工商户复业率94.4%、上岗率85%。创新线上线下服务,组织“春风行动”“百日千万行动”等系列招聘专项活动,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举办“云招聘”等网上专场招聘会44场,发布企业用工岗位需求2万多个,6400多人与用工方达成意向协议。巩固扶贫扶困成效,成立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小组,组织客运专车380次、列车专厢1个、运送农民工6515人返岗,在255个社区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2550个,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城镇低保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经过近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一系列“硬核”政策措施见到实效。就业关键指标逐步改善、总体形势向好,一季度全市登记失业率3.17%、环比基本持平、低于省控年度指标1.13个百分点,为全省6个综合性城市(哈齐牡佳大绥)最好水平;重点行业企业加快恢复、吸纳能力增强,规上企业复工率、上岗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和2.5个百分点,中直企业产能释放率超过90%,沃尔沃工厂产能完全恢复;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回暖、基础支撑稳固,进入3月份经济开始企稳复苏、降幅全面收窄,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零额环比分别增长2.1倍、6.4倍和2.4倍,在项目集中建设和有效投资牵动下,经济增长潜力加速释放。总的看,我们具备丰富的政策工具、有利的基础条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三)
抢抓利好政策“窗口期”,充分借鉴外埠有益经验,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部门、从战线到领域,各个层面陆续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涉及面之广、含金量之高、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政策密集出台密切衔接、送出“大礼包”,2月5日人社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各省区市也都紧密对接跟进、纷纷推出“地方版”和“升级版”,4月30日我省发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25条”政策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就业补贴、创业带动、信贷融资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叠加综合效应正在显现。措施精准聚焦精细落实、体现“差异化”,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环节精准施策,比如,国家发改委提出20多项重点措施,着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国务院国资委开展“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明确中央企业2020年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农民工用工人数、新吸纳就业人员总数均不低于2019年度;人社部推出中职学校教师、护士等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的阶段性举措,等等,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多维度保障的生动局面;工作创新招法创造执行、提升“获得感”,各地因时应变、因地制宜,返岗复工有困难的、“点对点”包输送,比如杭州2月16日就组织了全国首趟复工人员专列,近300名贵州籍复工人员顺利返杭,拉开了全国农民工返岗大幕;线下招聘取消了、转战线上“云招聘”,比如南宁举行“最热用工企业”微信视频招聘会,通过低门槛、低难度的登记操作,让企业和求职者实现“连连看”式的招工速配;“宅”在家想学技能的、线上培训免费送,比如北京推出就业指导“空中课堂”,为毕业生提供足不出户、“菜单式”学习平台,等等,赢得企业和群众的纷纷点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我们必须增强化危为机、识变应变的紧迫感,牢牢把握政策导向、工作动向、发力方向,以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真抓实干的担当,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重点抓好“五个一批”:
一是强化企业扶持,优先稳住一批。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力军,稳住了企业就稳住了就业。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支持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我们要深入研究、全面梳理、密切跟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突出“快”字提效率,把握时效性与靶向性,推进业务“打包”办理、“提速”办理、“简便”办理,确保减免政策、金融信贷、支持资金第一时间落实到企业。突出“细”字见真招,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开展“下沉稳岗暖企”专项行动,变“企业自己找”为“上门主动送”,确保工作措施真见效、市场主体真受益。突出“准”字严审核,兼顾公平性与普惠性,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健全信息共享、结果公示等机制,加强信息比对、资格筛查,确保政策扶持落在最关键的环节、送到最需要的企业。
二是畅通供需对接,服务保障一批。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合作平台,完善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优化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让企业“招人有路”、求职者“困难有助”。实施线上线下联动,推行“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服务模式,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完善职业指导“云课堂”、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在线政策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开展云端招聘,推动企业和求职者快速匹配。抓好转岗转业培训,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源,遴选“淘宝大学”“钉钉app”等优质线上培训平台,面向农村未外出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年内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密切域内域外协作,开展“劳务输入输出衔接行动”,畅通跨省供需、健康证明互认渠道,对成规模、集中性外出务工劳动者,以开通专车专列等方式,实现“出门上车、下车进厂”。
三是激活创业潜能,引领带动一批。稳就业既要盘活市场存量,更需要激发灵活就业增量。疫情期间,线上创新业态得以深度拓展,创业方式、就业途径更加多元,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新职业。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不拘大小、不限形式,在就业寒冬中寻找新的亮光。放宽准入门槛,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从市场准入、融资贷款、场地设施等方面采取灵活措施,年内扶持各类创业主体1000个以上。强化平台支撑,发挥“星空众创”承载功能,加快高新区智能制造孵化器、猪八戒双创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免费向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把促进创业与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结合起来,培育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注重创业引导,既维护城区市容市貌、又考虑弱势群体生存就业,合理设定“小商小贩”等无固定经营场所管理模式,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开展“致富带头人”等培训指导,让群众创业有门路、增收有奔头。
四是实施招才引智,有效吸纳一批。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城市选择等方面出现一些新变化。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调查显示,60.1%的受访者会选择更稳定的工作;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部和东北地区大学生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相对较高,排名前3为大庆、咸阳、洛阳等三线城市,而东部和西部地区cier指数较低。我们要紧跟人才流动新趋势、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以更加灵活方式、更为多元手段“打捆引才”。眼光向内“留才”,重点引进驻庆高校毕业生、黑龙江和大庆本地生源以及本地户籍的毕业生,将公益性岗位或街道社区工作满两年的毕业生、医院聘用医疗人才纳入引进范围,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2万人,其中驻庆高校毕业生留庆比例提高到30%以上;五湖四海“引才”,常态化开展引进知名高校毕业生,扩大从“双一流”高校招录选调生规模、面向全国全省选调机关工作人员300人;不拘一格“揽才”,组织开展“百企进校园”“千名大学生进政府、进园区、进社区、进乡村”“万名产业人才引进高校行”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大庆、关注大庆、扎根大庆。
五是开发公益岗位,托底安置一批。特殊困难群体是稳就业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织密织牢的民生底线。立足当前解决燃眉之急,扎实做好失业人员“一站式”线上服务,扩大基层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疫情防控等临时性、过渡性岗位规模,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人员、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难题,实现疫情防控和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双促进”。整合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统筹乡村各级公共服务岗位,开发卫生保洁、治安维护、林草管护等扶贫公益性岗位,重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4+n”特殊困难群众关爱救助模式,借鉴山东“就业困难人员公益岗位安置新规”,从动态调整、岗位储备、排序安置、有限兜底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困难群体就业有保障、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