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娱乐网

奇闻娱乐网首页

关于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2-04-26 08:00:07|浏览次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一般取自该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特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5篇

【篇1】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引子一:一个朋友让我猜謎。他问:在台湾的博物馆和超市,人会看到这样的标牌:本馆(或本店)有摄像监视,请问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视野范围,能想到的是“如偷盗,罚款X元”等,全是让人望而生畏冷冰冰的祈使语。可是,我朋友的回答却是:请你保持微笑!

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恶传染恶,善传染善。当我们大家都 保持微笑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也保持着微笑,正对着我们――(摘自《领导文萃》)。大陆与台湾在公共场所警示牌的内容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这大概是文化认识上差异吧。

一、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从词典上看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三星堆文化、闽越文化、金沙江文化;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专家学者们对文化也因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对文化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侧重:国家教委领导柳斌曾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化应该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健康的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相结合意义上的文化。” 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就是态度,城市对市民的态度,市民对陌生人的态度”。华东师范院校教授郭元祥教授认为:“文化就是记忆,对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发展过程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空间上分: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职业分工上分:包括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校园文化与学校以展的关系。

二、       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上述到战国孔子时期),又是历久弥新话题(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都富于其新的内含—过去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绿化、美化的层面,如今更多的是富于了教育性);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是当今的管理者却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的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如果引用龙应台的话来理解,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学校对学校人的态度,学校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态度。”

如果引用郭元详的话说,那还是把它理解为“记忆”更为亲切,也更好接受。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的记忆。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的记忆;对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的记忆;对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的记忆;对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的记忆。然而当今的一些学校却对历史不感兴趣。许多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且不说10年、20年前的档案资料在哪儿,就是三年前的材料都遗失殆尽。--教授郭元祥语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就因为他的历任管理者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重。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到北大演讲时,北大赠送他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他母亲在该校读书时的学籍材料,也就是这一份让平常人看似平常的礼物却让一个历史老人老泪纵横,大家不仿假设一下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礼物能让老人如此动情呢。

(记忆历史是用来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走出过去,创造未来。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象、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正如魏征所言:“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

三、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从其本质而言)学校,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比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来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又怎么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校园,特别是许多农村小学校园,就看不到多少文化的东西。走进这些学校,操场坑洼不平、满地污水,办公室桌面零乱不整、灰尘多多,教室四壁空空、课桌摆放东倒西歪。整个校园很难见到一幅有文化口味的标语、一条规范的字画。要么就是“严禁下河游泳”、“不得打闹、不得喧哗”、“XX人迟到或打架扣2分”等言词激烈、不可抗拒、充满威协的进警示牌,活脱脱地把校园变成了“监狱”。

2、(从其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其办学理念而言)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一般来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4、(从一所好学校的标准而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从学校内涵而言)学校是生命生长的地方: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是老师生长的地方,是校长生长的地方,是组织生长的地方。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或成长在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他必将粗俗,没有品味。

综上原因,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所没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学园,就不被社会、家长、学生喜欢的校园,就不能让学生、老师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因此,做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要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动态文化”指的是学生参与的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等活动。

概括起来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此外还有教师文化:如服饰文化、言语文化、智慧文化、品格文化、微笑文化。教师的服饰是文化:得体的服饰是引导人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不得体的服饰会让人产生歧想;教师的语言是文化:课堂上曼妙、细腻、惟美、幽默、豪迈、抑扬钝挫的言语能让孩子敬佩从而模仿你;教师的智慧是文化:教师做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明智、理知;教师的品格是文化: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性,是理解与尊重,是仁爱与友善;教师的微笑是文化:微笑是一种悦纳,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博大。)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静态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包括作风类、制度类、时政类文化。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处处充满亲情,洋溢欢笑,具有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做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物质条件上,更应关注学校里的人----学生与教师;教育培育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关注。)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没有思想的管理者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政策执行人)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校长它的办学理念都是清晰的,而且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名牌效应。

综观名校,它们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切。南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青岛实验小学:

校风:我自尊 我自信 我是中国人

教风:严谨求真;精深求新

学风:乐学、勤学、活学、会学

办学思路: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

     坚持创新 注重实践

     学生为本 爱心育人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办学特色:轻负高效

 

 

   本县学校管理者门也开始重视三风的建设,比如光泽实小、鸾风两校就做的比较好。

光泽实小校训——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

校风――自主和谐、务实求真、奉献清廉、乐做真人。

教风――自律创新、朴实求真、教奇谈怪论高雅、教法灵活、教绩高效

学风――自信乐思、踏实求强、体魄强健、智力强大。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办学目标――创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的优质学校。

办学特色――构建“尝试教育平台,为培育幸福感文化人”打下基础。

口号――我尝试、我成长、我坚持到底、我一定成功

2、规范类。规范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族,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或济经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如:“以色列以其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的恶劣条件成为农产品输出大国;乔家掌门人乔志庸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成为蜚声中外,富能敌国的家族……靠的都是良好的体制。有时良好的制度是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的。)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让思维插上翅膀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美国一中学生就‘8+6=2和8-6=2’的阐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规章制度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或隐性文化。制度或纪律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校园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规范文化包括:教师方面的和学生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饱含管理者的宽容,要刚柔相济,还要因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学生、老师以及自己在你制定的制度下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老师的幸福感:在看到学生成长时自己也成长;校长的幸福感:把自己的理念变为现实。

现实中我们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存以下方面问题:1、刚性制度多人文关怀少;追求整齐划一的多,个性化内容少;量化手段多,定性评价少;惩戒多激励少;领导评定多,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少;长官意识多(常用威胁口吻)关怀沟通少。     

2、管理者多是“千人一面或一人多面”(千人一面:整天板着脸孔,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他们间在刻意制造着一种所谓的尊严,结果是让师生远远地回避他;一人多面:人前一付面孔,人后一付面孔,台上一付面孔,台下一付面孔,上级面前一付面孔,群众面前一付面孔)

由于学校领导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领导们都在忙他们事却很少与这些年青的老师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总是要把传统课堂当作“制度化场所”,他们习惯于师道尊严,总是按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循规蹈矩、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发言先举手、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天经地义的了,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站、罚抄书、罚打扫卫生,重则被赶出教室、汇报家长、写“保证书”等,似乎不如此“杀一儆百”,便有失“师道尊严”,乱了套。

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放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压抑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严酷的纪律规范、无处不在的监视、随意的惩罚、苛刻的标准全面地对儿童进行控制。它以一种“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导致儿童的自由精神、想象力以及道德感的毁灭。

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纪律、无情责罚、粗暴灌输、苛严的规训……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课堂存在严重的剥夺现象:独立性剥夺,自主性剥夺,自由性剥夺。

总之,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甚或为我独大,为我独尊。制度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异己之物!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没有了成人的规训,又会表现出极端的放肆。

中美孩子受教育制度的差异

1、 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2、 课堂上,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美国孩子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会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孩子认为做得端端正正才是对老师的尊敬,美国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3、 中国孩子为了能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的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孩子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他们是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4、 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孩子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孩子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5、 中国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堪称一流;美国孩子一向缺乏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孩子告诉美国孩子:我们都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够通过手算求平方根。这时,美国孩子看着中国孩子的眼神,肯定就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6、 美国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这样的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7、 美国男孩把女孩带回家,会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孩子面对自己已经被偷看的日记本,会气急败坏地对父母说:"我没有早恋……8、 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9、 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10、美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让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

不同制度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中美两学生的不同表现:CCTV《对话》栏目做了一档冷眼看中美学生差异节目,从这节目中我们发现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五个选项。。美国高中生几乎惊人一致的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把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一切。而中国高中生除1人选择了“美”外,几乎全部选择了权力或金钱。2、虚无缥缈与脚踏实地。当主持人要求大家制定一份援助非洲国家的计划时,中国学生在做计划时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再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后有人弹古筝、钢琴、大合唱,最后是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等。当一旅游美华人问及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打动我让我拿出大量的钱来帮助你时,学生个个亚然失色,无以回答。而美国学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食物、教育、饮用水、爱滋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每项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到每一次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脱离。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符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有心的校长或班主任都会在学校专栏或班级的班刊中专门开辟一个时事广角或专栏。及时报到国内、国际大事。

4、环境设施文化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古人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优美的环境中,人常常会角景生情,尽管有的人并不觉得在进行审美活动,但人本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天空的流云,皎皓的明月,灿烂的太阳,湖光山色,楼台水榭都能作用于人并给人一种心身愉悦的感受。下所谓“望秋去,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方人温闰和雅,北方人刚健爽直性格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回,北方奇而雄伟)

同样是水杉树的种子,在日本就成为只能长到几厘米高的观赏植物---叫邦赛树。而在美国就成为参天大树---将军莎门。美国教育家关于人是怎样成长的也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和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吹毛求疵,遣责他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争论与反抗;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了学会了忧虑害怕;在充满怜悯环境下尰,他学会了自哀自怨;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被接受-爱惜这个世界;肯定――立定自向)

环境文化主要包括:

1、校园建筑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儒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形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布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突显其教育功能,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者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还要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力求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校舍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布置,警示牌内容设计和摆放,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等。

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记得国家教育总督学陶西平是这样说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努力使自己学校的墙壁草地、建筑、花圃都能说话。”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

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色彩要明快和诣。

3、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班级、展室)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个性张扬舞台。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做到:1、主题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2、色彩要明快。给孩子以快乐和朝气;3、充满家的温馨。只有把教室营造出家的温馨,给孩子回家的感觉,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

教室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学习化: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是活动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

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三是审美化。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 。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4、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能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起来,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郭元祥教授对学校的绿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由此看来,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优美的小学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环境的符号,更应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

(同样是提示语,有些学校是“严禁采摘花草、严禁下河游泳”而有些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因为有你的关爱;花草是有生命的请呵护她;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

【篇2】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论文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篇3】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探索
作者:黄毕莎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4期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力推广音乐教育显得格外的有意义和有必要,为此,音乐教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音乐的爱好者。”在这位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音乐教育已在全国悄然兴起,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强化,以达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1.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

        2.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有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的教育形式可激发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达到启蒙智慧的目的,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数理化是用逻辑思维的钥匙打开孩子们心灵智慧的大门,它是用艺术美的甘露浇开孩子们心灵美的花朵,优美动听的音乐能丰富美化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陶冶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篇4】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者:黄志海 何斌 朱军
来源:《大学教育》2017年第02期

        [摘 要]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79-02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高校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党员同志思想作风建设

        高等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是学校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等在行为上的表现,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为模式,对其他党员或非党员有着无形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党员同志的思想作风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与时俱进,在普通教师和学生中能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要求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思想作风过硬的合格人才。

        (二)不断改善学校党员的学风

        高等学校党员的学风主要包含学校党员同志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氛围。党员同志的学风整体上对整个学校的学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党员良好的学风是党风的重要体现,对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学风起着正面的指引作用。因此,要不断改善学校党组织的学风建设,党员同志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照搬书本知识;要坚持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不断学习中追求进步。

【篇5】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罗映红 吴暑静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积极功能毋庸置疑,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结合其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搭建校地双方交流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校园文化。论文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以区域文化为基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独树一帜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引 言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坐落在潇水之滨,西山脚下的湖南科技学院在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有着积极的探索,自2002年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的目标,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打好永州文化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 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棋牌、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从其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熏陶影响的作用。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所以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师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所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